三株原始股票(怎么买原始股票st珠峰)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为国家前史文明名城,从属江苏省苏州市,山川俊美,文脉悠长。大约7000年前,马家浜文明先民就在此日子,后继有崧泽文明、良渚文明。商代末年,周太王次子仲雍与兄泰伯自渭水流域而来,树立“勾吴”古国,成为吴文明发祥地。春秋时期,言偃北学孔门,被尊为“南边夫子”。明清之际,以常熟虞山命名的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虞山派藏书名动一时。清王时敏山水扇页。常熟博物馆供给图片

常熟博物馆坐落在古城区虞山东麓,1997年建成开馆,虽为县级博物馆,但当地深沉的前史文明底蕴,使其保藏颇具特征。馆内藏有上迄崧泽、良渚文明,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文物2万余件(套),其间以书画、陶瓷、玉器三大类为主,藏品数量、等级在全国同级博物馆中独占鳌头。

玉中良渚榜首龙

良渚文明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最重要的古文明之一,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首要散布于长江下游南岸与杭州湾北面之间的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地带,以兴旺的水利工程、制造精巧的玉器等闻名于世。1993年,常熟罗墩村发现一处良渚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墩,是环太湖区域一处重要的良渚文明前期遗址,从中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石器。

常熟博物馆玉器厅中有一件宝贵的双龙连体环形玉佩,正是来自罗墩遗址。此玉佩由透闪石质软玉制成,形如小璧,中心孔对钻,留有较显着台痕,通体磨光。在边际的一侧雕有头向相对的两个龙首,雕琢长度约占整器外缘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则天然合为双龙的龙身。全器造型规整、对称,具有慎重、静穆的艺术作用。这件玉佩是良渚文明中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有“良渚榜首龙”的美誉。

另一件神兽纹玉琮,也是良渚文明的珍品。玉琮出土于常熟庙桥村嘉菱荡良渚文明遗址,距今约4500年。全器通高15.8厘米,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圆孔对钻,表里磨光。表面四面平坦,每面中心皆刻竖槽将其一分为二,并以5条横槽将整面均匀分为6节。每节以转角为中轴线,雕琢简化神人兽面纹4组,全器共24组。图画烦琐,布局对称,镌刻线条细微处犹如毫发,其刻工之精,令人赞赏。良渚文明双龙连体环形玉佩。常熟博物馆供给图片

玉琮是良渚文明中的典型器物,大多数学者以为其归于与神祇崇拜有关的礼器,《周礼》中有“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的记载。良渚玉琮内圆外方,中为圆孔,方标志地,圆标志天,琮具方圆,标志六合的贯穿。

明清瓷器耀华彩

西晋墓出土青瓷、明清青花和彩瓷是常熟博物馆瓷器保藏的亮点,尤以明清官窑瓷器为最。

明正德青花缠枝茶斑纹宫碗严肃高雅、雍容华贵,属正德官窑中的极品。此碗直口、圆唇、深腹,呈墩子式。釉面润泽肥亮,釉色白中闪青,碗心内饰一折枝茶花,外壁绘缠枝茶花8朵,上下边饰分别为带状满意纹和变体仰莲纹,足底有青花“正德年制”楷书款。

据专家介绍,此类口沿较直、腹部宽深、外观严肃而又有用的碗,在宣德时期称为“宫碗”,其款式在正德时为官窑器所常用。此碗造型规整,构图谨慎,与台湾《明代陶瓷大全》中一件正德青花牡丹纹大碗形制、图画根本相同,但制造更为精密。其色泽淡雅鲜艳,在正德青花中较为罕见。

清乾隆搪瓷彩过枝芙蓉斑纹盘是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瓷盘造型规整,胎质细密,施釉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盘面,以过枝法绘顶风怒放的粉色芙蓉花3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4朵,缀连花朵的是嫩绿和深绿的枝叶,花朵上方有一只展翅飘动的蜻蜓,绘声绘色。盘外绘芙蓉花、花蕾各1朵,间设菊花2朵。瓷盘绘画上色替换运用搪瓷彩和粉彩两种颜料,粉彩因有玻璃白打底晕染,使花瓣呈现出薄而美丽、层次分明的艺术作用。而搪瓷彩因为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的感觉,更增加了花蕊的立体感。

搪瓷彩瓷器创始于清康熙年间,多为杯盘、壶瓶等小件,专供皇帝、妃嫔观赏和一些宗教、祭礼活动之用,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进口搪瓷彩质料,以西洋油画技法在瓷器上制造图画。雍正时期,搪瓷彩瓷制造趋于精进,所用瓷胎绝大多数为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后送到清宫,由宫殿画家绘图后二次烘烧而成。乾隆前期搪瓷彩瓷在雍正的基础上持续烧造,后因乾隆偏心景泰蓝而逐步退居非必须位置。这件瓷盘即为此时期产品,其瓷胎仍为造办处库存的上等白瓷,而绘画上色则选用搪瓷彩和粉彩两种颜料。因为嘉庆朝很罕见御用搪瓷彩瓷器,故此盘关于研究其工艺的改变和式微有重要价值。清王翚《芳洲图》轴。常熟博物馆供给图片

“四王”山水韵悠长

明清书画是常熟博物保藏品中最具特征的部分。清初,江南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其山水画对清代画坛影响颇深。常熟博物馆保藏多件“四王”著作,其间,王时敏《仿古山水》册、王翚《芳洲图》轴最负盛名。

王时敏为江苏太仓人,清初“四王”之首。其所作《仿古山水》册共十开,四开设色,六开水墨。其间仿董源、巨然、赵大年、赵伯驹、米芾、赵孟頫、倪云林、吴镇各一开,仿黄公望二开。构图慎重,落笔冷静,颜色明媚,气韵温润苍古。虽为仿宋元各家山水,亦有作者自己的面貌。

王翚为常熟人,“虞山画派”开山祖师。《芳洲图》是王翚76岁时为老友许天锦(号芳洲)所作。此图绢本,青绿设色,纵185厘米,宽84.5厘米,画面布局恢宏,构图谨慎。远景绘大树三株,夹江映衬,其下一舟横渡,群雁争飞。中景为一组村舍景象,错落有致,意境悠然。其上群峰耸峙,层层推远。全图动态结合,气势连接,用笔水墨滋华,精纯娴熟,充分表现了王翚的艺术造就。

明清时期,江南富庶,保藏成为当地的时髦。常州古里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为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自乾隆时的瞿绍基起,即保藏古籍善本、金石古董,这以后代代沿用,成为史上罕见的五世保藏之家,保藏总量达数千件。王翚《芳洲图》轴就是出自其间,1982年由第五代楼主瞿凤起捐献家园。清乾隆搪瓷彩过枝芙蓉斑纹盘。常熟博物馆供给图片

楞严孤本世稀有

晚清翁家是常熟的望族,为常熟官宦宗族保藏的代表,其间以同治和光绪帝师翁同龢的保藏最著。

常熟博物馆有一套元写本《楞严经》,为翁同龢旧藏,孤本,2008年当选《国家宝贵古籍名录》。此经文现存6卷,每卷1册,分为两函。封面中心书写经名,底部书“元僧世珠手录”和“嘉定胡徵保藏”,旁侧绘“双龙戏珠”和“莲花怒放”图画。首册经文的开卷页上绘有礼佛图。封面图文和礼佛图俱用金粉书绘,内页经文则用银粉书写,笔迹正经俊美。经文上有多处翁同龢的题跋和印鉴。

据翁同龢文稿记载,此佛经系元代吴江永兴禅寺僧世珠抄写。清初,经文为嘉定人胡徵所得,因仅存6卷,请书法家抄写并精心装裱。光绪年间,经文辗转至北京为翁同龢所得。身为书法家的翁同龢极为推重此经:“山僧笔势妙翩翩,定于吴兴证墨禅。……此唐人写经正轨,参以鸥波笔法,遂尔洒然。”他将经文送往常熟三峰寺收存,后又转为常熟宝岩寺保藏。1957年,宝岩寺僧含晖将其捐出。

近年来,常熟博物馆致力于打造精品展览,2017年“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2018年“万里江海通——江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特展”等获得杰出反应,2019年在日本长崎举行“精致江南——常熟博物保藏文房珍玩展”,遭到日本观众欢迎。

常熟博物馆馆长谢金飞表明,作为长三角区域仅有的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未来,常熟博物馆将活跃推进新馆建造,着力表现地域特征,使博物馆成为大众神往的“前史教育场所、常识学习场所、艺术享受场所、文娱休闲场所和本质培育场所”。(尹晓宇)

来历: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于 2023-11-22 09:11:00
收藏
分享
海报
1
目录